安養院就在社區裡!三代同鄰正風行「全齡住宅」0~100歲都宜居

全齡住宅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曾表示願意在老後去住安養院,不想在人生最後階段綁住兒女的人生,這番話獲得許多認同,它點出許多家庭照顧長者的的辛苦;但長者不一定是兒女的累贅,近年來台灣引進日本「自立支援」的理念,透過適宜的運動與保健,讓長者向尿布、臥床說「不」。另外,台灣現正風行養生村、全齡住宅,以適宜長者的居住環境與就近的醫療照護,讓退休族可積極打造自主而有尊嚴的下半輩子。

相距「一碗熱湯」的距離,包容三代同堂/同鄰的全齡住宅正風行

別以為小家庭是未來的趨勢,許多家庭為了節省開銷與父母同住,或為了就近照顧父母而住在附近,促成三代同堂/同鄰的趨勢,業界用「端一碗熱湯到父母家而不會冷掉」來形容這種親近感。

談到老後生活,你可能會有包尿布、長期臥床等印象,但成功大學前瞻醫材中心的林摯鈞博士表示,台灣近年來引進日本「自立支援」的概念,其實長者透過適度的輔助,還是能維持可自行打理生活的健康狀況。如果能在家自立自主地生活,是否就不用從原本家庭剝離、搬到安養院呢?

華人父母向來排斥安養院,林摯鈞博士指出,台灣60歲以上長者想跟家人住的偏多,因此,照顧長者生活需求的全齡住宅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什麼是全齡宅呢?簡單地說就是可照顧0~100歲全年齡族群需求的住宅。

讓家住得更安心,「通用設計」讓0~100歲族群都能舒適生活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企劃建築科科長黃永盛受訪時表示,為了讓長者能舒適地生活,台灣許多建築採行「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這包含7項原則:

  1. 公平性:無障礙空間設計與通用設計並不一樣,無障礙空間只着眼於行動不自由族群,而通用設計則希望「任何人都可安全使用」,也就是公平性原則。
  2. 靈活性:可依據個人能力提供足夠彈性。
  3. 易操作性:可憑直覺使用。
  4. 易感性:考量每個人的視覺判別能力,讓人能快速識別、理解。
  5. 寬容性:容許誤差。
  6. 省能性:力求操作上節省體力、減少負擔。
  7. 空間性:提供容易到達的途徑與足夠的操作空間。

隨著年紀增長,體力、辨識力、身體協調性都會減弱,所以好的全齡宅需要更友善的空間,以廚房為例,怎麼扭開爐火、怎麼開抽風機等等,需要簡單而清楚的指示,並要求操作上節省體力(比如減少彎腰的機會)以及足夠的施作空間,盡量考量到長者與年輕人的適應力差異。

預防跌倒更是居家安全的重點,長者意外事故排名第二就是跌倒,且多數發生在家中。通用設計會盡量減少門檻等突起處,並保障走道一定的寬度,減少行走時的意外風險。

圖片來源:新店央北社宅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台灣目前有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推動的「住宅通用設計」認證標章,也獲得地方政府的鼓勵,如新北市的社會住宅全都符合「通用設計認證」,希望有帶頭示範的作用。

晚年不一定要住安養院,在全齡宅/社區有更好的選擇

自熟悉的住家搬至安養院(或俗稱養老院)生活,難免覺得孤單、恐慌而排斥,美國舊金山華人社區上世紀70年代因此發展出「白天前往照護機構、晚上回家」的照護模式。簡單地說,安養院變成像是過往的雜貨店一樣,長者可前往採購日常用品,順便與街坊鄰居社交,差別只在於這種新型態的照護機構賣的不是物品,而是健康。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護理部

現在許多大型的社宅、全齡社區會配置托老中心或日間照護中心,達成白天長者就近接受照護服務,晚上回家的理想,如土城員和段青年社會住宅附設的托老中心、新店中央新村北側青年社會住宅的日間照護中心。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達,收集數據、分析並給予養生建議的服務越來越普遍,如成大前瞻醫材中心的團隊發展出可收集健康數據的運動器材,透過手機APP給予個人化的養生建議,這些科技未來可望應用於於全齡宅,讓住民在家或社區裡就能從遠端得到專業的飲食、運動建議,目前,已有新板傑仕堡樂齡宅等全齡宅/社區與醫院合作,提供類似的服務。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選擇住宅時,住宅通用設計標章是個參考指標,但不代表未申請認證的建築沒有通用設計的理念,仍以實地觀察、感受為主;住宅裡的動線、照明光線,甚至是空間色彩的配置,都可能會影響長者的居住舒適度或安危,比如邊界有沒有設視覺提示、 地板是否為亮面材質容易對眼睛造成刺激等等,都可注意一下。

療日子延伸推薦:(老人跌倒後果堪比癌症!注意3大骨折熱區,預防跌倒6大視覺輔助)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新北市城鄉發展局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