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導前美國總統拜登攝護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引發全球關注,更突顯出男性健康中常被忽略的議題:攝護腺癌的早期發現與定期篩檢。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已悄然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的第三位。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民國111年臺灣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持續攀升,已成為男性不容忽視的健康危機。
什麼是攝護腺癌?兩類人是高風險族群
攝護腺癌是50歲以上男性常見癌症之一。初期幾乎無症狀,晚期才會出現如骨痛、血尿、排尿困難等明顯警訊。
高風險族群包括:
-
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
-
有家族史(父親、兄弟患病者)
-
非洲裔男性
-
高脂飲食、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者
尤其對於年過50歲或具有家族病史的高風險族群來說,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接受PSA篩檢並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在病灶初期即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
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須注意頻尿、夜尿情況
攝護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特別是50歲以上族群。它的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很多人直到癌細胞已擴散才被診斷出來。
常見的症狀包括:
-
頻尿、夜尿增加(一晚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以上)。
-
排尿困難、尿流速度變慢或斷斷續續
-
下背或骨盆疼痛(進入晚期時)
-
血尿或血精(精液帶血)
提醒:這些症狀不一定是癌症,但若出現以上情況,應盡快就醫檢查。
攝護腺癌可以治療嗎?
若在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是治癒率極高的癌症之一。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資料,第一期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8%以上。但一旦進展至第四期,尤其已擴散至骨頭或淋巴結時,五年存活率將大幅下降至約37%。
預防攝護腺癌怎麼做?控制體重與飲食 減少高脂攝取
1.定期健康檢查 充分與醫師討論
定期進行 PSA(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檢查與肛門指診,是目前攝護腺癌早期篩檢方法。國健署建議民眾,在進行攝護腺癌篩檢之前,請充分與泌尿科醫師溝通,了解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後,再決定是否進行。
PSA檢查是一種血液檢查,用於測量前列腺分泌的特異抗原濃度。過高的PSA可能意味著有發炎、肥大,甚至癌症的風險,但不代表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
療日子希望你也知道:攝護腺肥大、發炎會變成攝護腺癌嗎?醫:攝護腺癌指數(PSA)助早期篩檢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建議:
-
一般男性:50歲起每年進行一次PSA檢查
-
若有家族病史高風險男性:40歲起開始檢查
2. 控制體重與飲食:減少高脂攝取
研究發現,高脂飲食可能與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紅肉、加工肉品與乳製品攝取過量,會提高荷爾蒙變化與發炎機率。
飲食建議:
-
增加蔬果、番茄、綠花椰菜等富含抗氧化物食物
-
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取,改用植物油
-
補充含鋅、硒的食物(如南瓜子、堅果)
- 補充營養品,建議可以適量補充含有白鳳豆萃取物、南瓜籽與鋅的萃取物來做為日常保養。
3.每週運動3次以上:改善代謝與荷爾蒙平衡
久坐不動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與肥胖,增加前列腺負擔。運動不但有助維持理想體重,還能幫助荷爾蒙代謝、降低癌症風險。
運動建議:
-
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
-
可加入骨盆底肌運動,有助尿控與攝護腺保健
4.遠離菸酒與壓力:減少慢性發炎反應
抽菸、過量飲酒與長期壓力,會促進體內自由基產生,造成慢性發炎,進而傷害前列腺組織,增加癌變風險。
生活建議:
-
培養規律作息與睡眠
-
學習壓力管理(如冥想、深呼吸、運動紓壓)
-
戒菸、限酒
5.正視泌尿症狀:別忽略小毛病
許多男性對於排尿不順、夜尿頻繁等情況習以為常,卻不知這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甚至癌症的警訊。
常見警訊包括:
-
排尿困難、尿流細弱
-
排尿中斷、尿不乾淨
-
血尿、骨盆或背部疼痛(進入晚期)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拜登總統的攝護腺癌提醒男性注意攝護腺健康,定期的健康檢查、了解風險因素以及與醫生的積極溝通是預防和早期發現的關鍵。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