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需要加做核磁共振(MRI)嗎?核磁共振檢查什麼?適用這些疾病篩檢

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幫助自己檢視身體狀況,並及早揪出疾病,但目前仍然有許多疾病是基本健檢項目很難發現或是找到原因,需要藉由影像醫學進一步篩檢。想知道核磁共振主要是檢查什麼?哪些族群會需要在健檢增加核磁共振項目?療日子特別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醫師說明核磁共振檢查,並延伸討論相關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項。

核磁共振是什麼?可以檢查哪些問題?

核磁共振(MRI)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成像的影像醫學檢查,其主要特點是無輻射。MRI主要是利用人體內的氫原子成像,因此對水分含量多的組織,如腦部、軟組織、關節等,具有較好的對比度和清晰度。MRI可檢查全身的影像問題,尤其在檢查腦部退化性疾病、腦血管問題,以及腹腔中的早期腫瘤變化等,表現尤為出色。

鄭醫師說明,以腦部檢查來說,相較於電腦斷層藉由X光成像,MRI可以藉由不同的訊號序列獲得不同的影像呈現,並提供更多訊息,讓醫師可以對腫瘤、腦部變化做進一步的分析診斷。

哪些族群需要特別安排檢查MRI?

MRI檢查對人體基本上沒有輻射傷害,因此對年齡較大,或屬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特別是針對有腦動脈瘤、癌症家族病史,或特定遺傳風險的高風險族群,定期進行MRI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減少疾病對家庭造成的傷害。

鄭醫師補充,腦動脈瘤的發生率約5%,但腦動脈瘤破裂後的死亡率卻高達5成左右。然而,近期臨床上,以微創神經介入方式處理的動脈瘤個案中,約有一半是在腦動脈瘤破裂前就接受治療。這些個案通常是經過MRI檢查發現的。

核磁共振會有副作用嗎?

目前尚未有明確證據顯示,頻繁或是長期地進行MRI檢查會產生副作用。然而,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為幽閉空間恐懼無法進行。由於MRI需要在強磁場中進行,在檢查過程中受檢者可能會感受到輕微的發熱感。

此外,除非有特別需求,臨床上在進行MRI健檢時,大多會傾向於不施打顯影劑的方式進行,若檢查過程需要使用顯影劑,雖然過敏發生的機會相當低,還是會注意有否發生過敏反應。另外,腎功能極度不全患者會增加顯影劑中釓離子在體內軟組織的沉積。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顯影劑副作用有哪些?出現灼熱感、頭暈想吐正常嗎?檢查後留意這件事)


核磁共振檢查前/後要注意什麼?

在進行MRI檢查前,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禁食,除非特別強調檢查膽囊,因為在檢查前進食可能會導致膽囊收縮而影響檢查結果。此外,應特別確認體內是否有金屬植入物,如腦動脈瘤夾或是心臟節律器等,以避免檢查過程中產生安全問題。近期已有新型的腦動脈瘤夾及心臟節律器,可讓體內裝有上述裝置的病患接受MRI檢查。

而在檢查後一般無需特殊處理。然而,腎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了顯影劑後,會需要根據腎功能狀況考慮進行血液透析或洗腎,加速釓離子的排出。

核磁共振費用很高嗎?什麼情形適用健保給付?

MRI的檢查費用相對較高,主因設備成本高昂。健保通常僅針對疾病提供MRI的檢查給付,若是進行健康檢查,則需自費。具體費用取決於檢查的部位及範圍。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不抽菸也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提早揪出肺癌,檢查注意3件事)

療日子小叮嚀:核磁共振檢查多久一次?

MRI檢查的頻率取決於個人的健康狀況及家族病史。如果是已罹患癌症患者,可能需要每三個月進行一次MRI追蹤,而對一般人,並無實證建議多久接受一次MRI 檢查能得到助益,可根據個人經濟狀況及風險因素來考慮多久進行一次檢查。不過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就會建議考慮提高檢查頻率,有助及早發現問題。

亞健康的人越來越多,若是能夠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有助於縮短未來不健康存活年數,也較有機會在年老時期過上更健康、有品質的生活,這也是定期健康檢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影像檢查又比一般抽血檢查更能精確偵測病灶。不過鄭醫師也呼籲,健康檢查的用意為篩檢疾病,非診斷疾病,在抓出病灶後仍需要經由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這樣前面的影像健康檢查才具有意義。

採訪專家: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醫師

好好療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

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