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跳脫舒適圈該怎麼做?找出改變的方法伸展無限可能!

想跳脫舒適圈該怎麼做?找出改變的方法伸展無限可能!

你是否也習慣了同樣的朝九晚五、同樣的生活模式、同樣的工作周而復始?當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也說過,我們生活在圈圈裡,那個圈圈叫做「舒適圈」(Comfort Zone)。許多朋友對這個詞並不陌生,那麼…你也正在這個圈圈之中嗎?也許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舒適圈理論

「舒適圈」理論提到,所有人都生存在一個無形的圈圈當中。圈圈中有著我們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做著擅長的工作、任務都能有信心達成、不需要多花力氣就能到達任何我們腦中想得到的地方,生活裡我們相對感到輕鬆,說穿了也就是沒什麼挑戰,別人問生活過得怎樣,我們常回答:「就這樣,有點乏味無聊,不過就是過得去。」如果你常有這樣的回答,可能正表徵你在舒適圈裡生活,這本沒有什麼不好,卻也不是最大吉大利的趨勢呀!

待在舒適圈裡久的人面對不熟悉的挑戰會感到不適,這樣的不舒服會驅使個體回歸到舒適圈中生活。舉個例子,有個朋友從一個高壓的工作離職後進入悠閒的工作職缺,剛開始如魚得水像是獲得了充足的氧氣。久了後他跟我說:「上次換工作,看網路上類似職缺覺得每個工作都很輕鬆;最近覺得生活沒什麼挑戰與前景,所以再次看了網路職缺,我的媽呀,怎麼都這麼困難!」我給他的建議是:「你最好快換!」這就是舒適圈待久了的狀況。這樣的狀況用「比較安心」來形容,卻無法表現個人的潛質與長才、工作或生活變成了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胸肉,不危險,卻也不精采。

如何跳脫舒適圈?

在心理學中,人處於舒適圈之外一點的「伸展區」(Stretch Zone),又叫學習區(Learning Zone),最能使我們創造更多的可能。伸展區裡是我們未涉足的領域,那裡有充滿魅力的事物、吸引人目光的趣味,也有挑戰自我的生命任務。只有我們「循序漸進」地嘗試新鮮事物、做些「改變」,我們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發揮潛力。而過了伸展區就到「恐慌區」(Panic Zone)了,若是感到過多的恐慌與緊張也是無法學習到新事物的。

怎麼循序漸進走出舒適圈卻不進入恐慌區呢?這個問題真的不容易,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提及,自我效能(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任務的能力的信心)來自於成功經驗的累積。「沒有比成功更適合當成功的催化劑!」這就是循序漸進的內涵,讓自己在一步一步的小成功裡攀登高峰,最後就能大大地成功。

離開舒適圈的方法

哈佛大學幸福講堂裡說到,當我們想要做一些「改變」時,只有「態度」是不夠的,必須有相對應的「行為」出現。最好是把這些改變的行為變成「習慣」,建立後就讓習慣帶領我們開啟新的自動化循環而變成毫不費力的例行公事。當我們想拓展自己能力而建立的新行為模式都符合我們的遠見與目標後,成功就不遠了。

有段話講得很好,Jim Loehr與Tony Schwartz說:「建立習慣需要定義精確的行為,並在特定的時間反覆執行它,並且以深深紮根的價值觀為動力。」

在跨出舒適區後,如何實現持續的改變?

跨出舒適區其實只是第一步。James Prochaska 等人在 1977 年提出了行為改變的階段變化模型,它的核心觀點是,行為的改變是由一連串事件(各個階段事件)組成的連續過程,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6)。也就是說,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評估自己的狀態和階段,然後一步步地、有針對性地推進。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想要跳脫舒適圈,就必須要有成長的企圖心。將自己推出舒適區必定能帶來成長,但過度延展也可能帶來不良後果,如何在合理範圍內延展自己的成長空間,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重要課題!讓我們一起勇敢跨出舒適圈,伸展出不同的可能吧!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想輕鬆駕馭意志力?教你鍛鍊三大招,成功創造意志的勝利)


本篇文章轉載自:心理一思 原文名稱為:【轉心.轉境】Pause Corner 11_彈跳舒適圈、伸展無限可能!

參考資料:如何創造改變?嘗試站在「舒適圈」的邊緣,感受「不舒服」|女人迷 Womany哪些情況下,你不用離開舒適圈?|天下雜誌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