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運動對保持身體活力和延緩衰老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選擇不當的運動場所,特別是過硬的地面,可能會加重關節負擔。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運動,容易導致關節軟骨過度磨損,甚至引發關節疼痛、發炎,進一步可能造成骨質增生和變形。因此,選擇適合的運動場所對於關節保護至關重要。本篇由神經外科 謝炳賢醫師分享,保護關節運動場所怎麼選,可搭配的運動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保護好關節。
保護關節運動場所推薦:減少衝擊,保護關節健康
以下是幾個對關節友善的運動場所推薦:
1.游泳池健身:水中減壓,輕鬆運動
水中運動是最理想的關節友善活動!在水中,你的體重會減輕約90%,大幅降低關節負擔。游泳時全身肌肉參與,強化關節周圍支撐力,同時幾乎零衝擊。
建議運動方式:
-
游泳:每週游泳2-3次,每次約30分鐘,選擇自由式或蛙式。避免對肩關節壓力較大的蝶式。
-
水中健走:水中健走也是絕佳選擇!在胸部深度的水中行走15-20分鐘,能有效鍛鍊下肢肌群而不傷膝蓋。記得穿著合適的水中運動鞋增加穩定性和阻力!
2.戶外草地公園:自然減震,關節友善
謝炳賢醫師表示,在柔軟的草地上運動,比在堅硬的水泥地面減少約15-20%的關節衝擊力!對膝蓋和髖關節尤其有益。草地的自然彈性能吸收部分衝擊力,減少硬地面對關節的傷害。
建議運動方式:
-
輕度有氧活動:利用社區公園進行如快走、太極拳或瑜伽,這些活動能改善心肺功能的同時,減少對關節的衝擊。
-
赤腳行走:早晨在露珠未乾的草地上赤腳行走,不僅能強化足部小肌群,提升平衡感,更是一種天然按摩!但記得,若有糖尿病或足部傷口,請諮詢醫師意見再嘗試。
3.軟墊健身房:專業指導,減震保護
選擇擁有專業指導並配有減震墊的健身房是保護關節的理想選擇。這類健身場所不僅提供安全的運動環境,還能根據個人狀況定制運動計劃。
建議運動方式:
-
低衝擊課程:「關節友善」課程,如皮拉提斯、溫和瑜伽或專為銀髮族設計的健身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強化核心肌群,提高關節穩定性,同時避免過度負荷。
-
阻力訓練:使用彈力帶或輕量啞鈴進行阻力訓練,能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提供更多支撐。每週2-3次,每次30-45分鐘,切記「寧輕勿重」的原則。
4. 溫水SPA:舒緩放鬆,促進血液循環
運動之餘,關節和肌肉的放鬆同樣重要。溫水環境(約33-36度)不僅有助於放鬆緊繃的肌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關節疼痛。
建議運動方式:
-
關節活動度練習:建議每週1-2次,在溫水中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度練習,如手臂畫圈、膝蓋緩慢彎曲伸展等,在溫水中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例如手臂畫圈、膝蓋彎曲伸展等,每個動作重複10-15次。
-
水流按摩:溫水SPA中的水流按摩也能幫助放鬆肌肉,減輕關節周圍組織緊張!溫水SPA後記得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喔。
療日子希望你也知道:每天只要10分鐘!做這6組髖關節運動防退化!3動作會痛要小心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劇烈疼痛、關節紅腫或活動受限的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就醫檢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選擇保護關節運動場所與方式,不僅能提高運動效果,還能有效保護關節健康。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最適合的運動方式,維護長期的關節健康。如有任何關節問題,請務必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建議。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神經外科 謝炳賢醫師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