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不知覺吃、喝、呼吸到塑膠微粒?「微塑膠」3途徑侵入體內,如何預防?

塑膠微粒

你可能已吃進大把塑膠顆粒而不自知!黃軒醫師分享,上個月看到科學研究披露,第一次在人類的胎盤內發現塑膠微粒(micro plastics)!這些微粒可能來自生活中的用品,例如包裝材料、手提袋、人造塗料等。

講到塑膠微粒,你可能會想到幾年前洗面乳塑膠微粒的新聞,後來台灣在2018年全面禁用摻有塑膠顆粒的商品,但塑膠垃圾在自然界中風化、降解而成的微粒早已防不勝防,透過「各種途徑」被人類吸收進體內!以下黃軒醫師要為大家分析,這些途徑是什麼?塑膠微粒危害又有哪些?

塑膠微粒定義是什麼?

根據綠色和平網站解釋,塑膠微粒又被稱為「微塑膠」,其實它不僅限於顆粒形式,而是泛稱「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很多來自於暴露於風、浪、紫外光之下,分解而形成的塑膠碎屑。

塑膠微粒危害有哪些?

黃軒醫師指出,早在2018年就已在人類的糞便中發現了塑膠微粒,證明「塑膠料」會進入消化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能夠排出體外的塑膠微粒比較大顆,而小於10微米的塑膠微粒可以從腸道進入淋巴和循環系統,造成全身性影響,更小的塑膠微粒(比如<0.1微米)甚至可以進入大腦。

塑膠微粒可能引起的生物學效應包括氧化應激、細胞因子分泌增多、細胞損傷、炎症和免疫反應、DNA損傷甚至神經毒性,且塑膠微顆粒還可能攜帶化學毒性物質。

我們都在吃、喝、呼吸塑膠原料!

黃軒醫師為大家整理日常生活中吸收塑料的途徑:

吃:
海洋早就被塑膠污染了,海鹽增添了不少「塑膠佐料」,不只海鹽,包括湖鹽、井鹽、岩鹽都有塑膠。研究人員發現平均每千克海鹽中,含有550-681粒塑膠纖維、碎片或顆粒,海鹽的塑膠微粒濃度是湖鹽的3倍,岩鹽/井鹽的7倍。在所有鹽分樣品中,找到的塑膠微粒直徑在45μm-4.3公釐之間,大多數<200微米,是肉眼無法發現的。

另外,塑膠汙染正滲透進各類海鮮的身體裡,然後被人類吃進肚子,等於是塑膠微粒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類體內。至於維持生命所需的飲用水,也愈來愈容易發現塑膠微粒!

喝:
茶包的發明讓喝茶變得更方便,但在泡茶的高溫熱水下,一些製作茶包的食品級塑膠料可能會泡出塑膠微粒。

曾有研究人員將塑膠材料的茶包放大3000倍,發現纖維表面上附著了很多形狀不規則的微小顆粒,之後將茶包在95℃熱水中浸泡5分鐘,附著的小顆粒就消失了,表面出現了很多凹陷和刮痕... 數以萬計的塑膠碎片已經和熱水融為一體。 這杯熱茶裡含有約116億個直徑100奈米~5公釐塑膠微粒,以及31億個直徑≤100奈米的塑膠微粒。

茶包中的塑膠微粒

圖片來源:黃軒醫師

呼吸:
「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一篇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倫敦等4個城市的居民都會吸收空氣中的塑膠微粒。研究人員在倫敦市中心,一棟9層樓的建物屋頂蒐集飄落的塑膠微粒,在全部8個樣本裡都有發現,沉積率從每天每平方公尺575顆粒到1008顆粒不等,且從中確認出15種不同的塑膠料。在倫敦採集到的塑膠微粒介於0.02毫米至0.5毫米之間,這些微粒大到在吸入時會停留在呼吸道,並順著唾液被吞入。更小的粒子會被吸入肺部和血液,對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從黃軒醫師的分享中可以歸納出「吸收塑膠微粒」的途徑有「空氣汙染」「熱水融入塑膠微粒」、「海鮮、鹽、飲用水」等管道,海鮮、鹽、飲用水我們基本上無法停止攝取,但空汙與塑料食器的使用可盡量避免,出外盡量多戴口罩、少在空汙嚴重時出門、少用茶包、少用塑料食器,至少可減少吃進/吸入微塑膠的機率。

療日子延伸推薦:(食品添加物引發過敏?營養師:六飲食原則遠離加工食品危害)

本篇文章轉載自:黃軒醫師 原文名稱為:你正在吃塑膠原料啊!

參考來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3354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17204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9593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476765/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