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出外踏青、掃墓,小心別被蛇咬傷,小小的台灣有將近50種蛇,其中約1/3具有毒性,大家常聽到的「六大毒蛇」是毒性特強或容易撞見的蛇,這6種蛇中除了百步蛇與鎖鍊蛇較為少見,其他4種都是平地或郊山容易撞見的毒蛇,要特別小心。以下療日子教大家如何如何避免蛇咬,以及被蛇咬到如何急救,並簡介台灣常見六大毒蛇和5種沒有血清的劇毒蛇,還有怎牠們的分辨方法。
─ 文章由野外蛇類觀察家 周乃邦審稿
如何避免蛇咬?
- 若無必要,盡量不要進入草叢、灌木叢及密林裡,降低衝犯到蛇的風險,特別在4~10月天氣暖和的時候,蛇類出沒的機率特別高。
- 進入草叢、灌木叢及密林時,最好身著長袖長褲與不露趾的鞋,以及帽子,加強身體防護。
- 記得打草驚蛇,拿手杖或長條樹枝/竹枝輕敲地面,向潛伏的蛇打個招呼,避免猝然相遇容易引起攻擊。
- 廢棄的房子、洞穴等常有蛇類藏身,不宜隨便進入。
- 不要隨便撿拾、翻動草地上、溪流邊、樹林下任何植物或石頭,這些行為都可能遭到潛伏的蛇攻擊。
被蛇咬到怎麼辦?急診醫分享4建議
除了知道如何避免蛇咬,也要知道被蛇咬到的急救法。急診科醫師 翁梓華給大家4個建議:
- 不要打蛇或抓蛇:打蛇或捕捉可能激起第二次攻擊!建議用拍照/錄影紀錄蛇的外觀,急診醫師都有受過訓練,可以協助判定種類。
- 不要吸吮、切開傷口:這些舉動都會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先解開戒指、手鐲等束縛物,以免不幸中毒後造成組織腫脹而難以取下。
- 不要綑綁患肢:綑綁患肢的概念源自美國,主要是因為美國醫院少、送醫距離遠,但在台灣送醫所需時間通常在30分鐘以內,無綑綁患肢的需要。
- 不要塗抹精油或草藥,或火烤、冰浴傷口:根據醫學研究統計,這些方法都無法有效止痛,甚至可能導致血管收縮、組織更容易壞死,目前治療蛇咬最有效的是「蛇毒血清治療」,及早叫救護車前往醫院才是急救關鍵!
資料來源: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疾管署也提醒,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五要五不」:
五要:
- 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
- 要記毒蛇外觀特徵
- 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
- 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
- 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
五不:
- 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
- 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
- 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
- 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
- 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以瞭解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教你辨視六大毒蛇
所謂六大毒蛇是綜合評估毒性、接觸機率、攻擊性等面向,選出6種民眾最須防範的毒蛇,以下一一介紹:
1. 赤尾青竹絲(劇毒蛇)
特徵:青色體色、體型細小(體長僅90公分)、頭部呈明顯三角形、眼睛紅色、尾巴淺紅色、有白色腹邊側線。
棲地:全島2,000公尺以下地區,喜歡稍微潮濕的環境,多在山區或開墾地附近。
相似蛇種:青蛇、灰腹綠錦蛇(極罕見),台灣只有這3種青色蛇種,其中僅赤尾青竹絲有紅眼睛與白色腹邊側線,且體型最小。
青蛇(無毒蛇)
灰腹綠錦蛇(無毒蛇)
2. 龜殼花(劇毒蛇)
特徵:頭部呈明顯三色形(類似長矛的形狀)、眼後有條細長的黑褐色縱帶、體背花紋常連成波浪狀。
棲地:全島1,5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房舍活動。
相似蛇種:擬龜殼花、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其與擬龜殼花的區別方法為:
- 龜殼花頸部細窄,擬龜殼花頸部粗厚,尤其受驚嚇時頸部皮摺會擴張而更加寬大。
- 龜殼花頭部有花紋,擬龜殼花則無。
擬龜殼花(無毒蛇)
其與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兩種罕見龜殼花的區別方法為:
- 龜殼花身體較細長,兩種罕見龜殼花則明顯粗短。
- 龜殼花吻端較尖,兩種罕見龜殼花的吻端則明顯鈍圓。
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龜殼花(劇毒/無血清)
菊池氏龜殼花(劇毒/無血清)
3. 眼鏡蛇/飯匙倩(劇毒蛇)
特徵:頭頸部扁平略凹如飯匙故有飯匙倩之名、個體顏色多變,但身體以黑、灰色為主、多數個體脖頸處有白色眼紋、遇到驚擾會將頸部皮摺張開並昂首作勢攻擊。
棲地:全島1,000公尺以下地區,棲息於山區或農墾地,除悶熱時改為黃昏活動外,一般在白天活動。
相似蛇種:史丹吉氏斜鱗蛇,區別方法為:
- 眼鏡蛇體色主要為灰色或黑色,史丹吉氏斜鱗蛇體色則有紅/黃/綠/藍/灰/黑色型。
- 眼鏡蛇身上的花紋較多變,史丹吉氏斜鱗蛇的花紋較為固定,身體前中段為歪斜橫紋,尾段轉為直線紋。
- 兩者受驚擾時都會高高昂首威嚇,但眼鏡蛇威嚇時頸部皮摺較大且可清楚聽到嘶嘶聲,史丹吉氏斜鱗蛇皮摺較小且不太有聲響。
史丹吉氏斜鱗蛇(無毒蛇)
4. 雨傘節(劇毒蛇)
特徵:頭部圓形、有黑白相間的環紋。
棲地:全島1,0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開墾地等稍微陰暗潮濕的環境。
相似蛇種:白梅花蛇,區別方法為:
- 白梅花蛇後半部花紋破碎雜亂,雨傘節的黑白相際處比較齊整。
- 成年雨傘節背脊明顯隆起,橫斷截面略呈三角形。
- 背部中央鱗片為六角形,若家裡有蛇蛻,可藉此特點確認是否為雨傘節。(下為示意圖)
白梅花蛇(無毒蛇)
5. 百步蛇(劇毒蛇)
特徵:體色主要為黃褐色調、體側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吻端尖尖上翹。
棲地:本島2,0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林木底層,其花紋和落葉堆配合的很好,不易發現。
(百步蛇的吻端明顯上翹)
6.鎖鍊蛇(劇毒蛇)
特徵:背部有暗色橢圓形斑紋、頭部呈三角形。
棲地:本島東部和南部1,0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或開墾地及河床礫灘地,常盤起身子。
相似蛇種:遠看可能會與龜殼花、擬龜殼花搞混,但鎖鍊蛇頭部有「品字形」排列的黑圓斑,可藉此區分。
※綜上所述,青蛇、擬龜殼花、白梅花蛇這3種蛇與毒蛇相像,常被誤認為毒蛇而遭打死或移除(移除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重傷),其實即便是毒蛇,危害人類的風險仍很小,沒必要傷害或請人移除牠們;若真的不放心,可先拍照或錄影,請消防人員或蛇類專家鑑定,確定是毒蛇後再考慮移除。
5種沒有血清的劇毒蛇 看到請保持距離!
1. 帶紋赤蛇(毒性不明但公認劇毒/無血清)
特徵:有黑紅相間的縱帶條紋、頭上有白色橫紋。
棲地:全島海拔500~1,500公尺山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腐植堆裡。
(部分個體體側有小圓斑,多見於南部)
相似蛇種:金絲蛇,區別方法是帶紋赤蛇的頭部有一截白環帶,如罩一圈白布,金絲蛇則無。
金絲蛇(無毒蛇)
2. 環紋赤蛇(毒性不明但公認劇毒/無血清)
特徵:有紅、黑色相間的環紋,且黑色環紋明顯較棕色環紋窄、頭部後方有寬闊白色環帶。
棲地:全島1,0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腐植堆裡。
相似蛇種:紅竹蛇、紅斑蛇,與紅竹蛇的區別方法是環紋赤蛇的頭部有一截很寬的白環帶,有如罩一圈白紗布,與紅竹蛇頭頂「1」字形黑色縱紋明顯不同。
紅竹蛇(無毒蛇)
與紅斑蛇的區別方法是:
- 環紋赤蛇頭部一截很寬的白環帶,紅斑蛇頭部則以黑色為主。
- 環紋赤蛇體色以紅色為主,紅色環紋明顯寬於黑色環紋;紅斑蛇的紅、黑紋的寬度較平均。
紅斑蛇(無毒蛇)
3. 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劇毒/無血清)
特徵:體型明顯短胖、頭部呈鈍三角形、眼睛下方有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
棲地:零星見於中低海拔500~2000公尺間的山區,喜歡在秋冬兩季或雨季出沒。
相似蛇種:龜殼花,區別方法如上述;菊池氏龜殼花與本種更相似,區別方法在下方菊池氏龜殼花的介紹裡,其實一般民眾很難、也沒必要區分這兩者。
4. 菊池氏龜殼花(劇毒/無血清)
特徵:菊池氏龜殼花與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十分相似,但菊池氏龜殼花的眼後縱帶為淺灰色,而此灰色縱帶下雖然有黑色縱帶,但兩縱帶後方不會明顯變寬。
棲地:菊池氏龜殼花為台灣特有種蛇類,廣泛分布於全島1,500~2,000公尺以上地區。
相似蛇種:龜殼花與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龜殼花,區別方法如上述。
5. 台灣赤煉蛇(毒性不明但公認劇毒/無血清)
特徵:頭頸部有一黑色橫帶,其後緊接著黃橙色的寬橫帶、身體帶有黑黃色相間的格子狀花紋。
棲地:全島1,000~2,000公尺以上地區,主要棲息於山區溪流、山澗、森林底層等潮濕地帶。
相似蛇種:在台灣,有黑黃色相間格子狀花紋的還有草花蛇,容易與赤煉蛇混淆,但赤煉蛇頭部有黑色橫帶,草花蛇則無。
草花蛇(無毒蛇)
11種毒蛇比較表
蛇種 | 主要特徵 | 與相似蛇種的區別 | 其他輔助判別的特徵 |
赤尾青竹絲 | 體色為青色 | 台灣只有赤尾青竹絲、青蛇、灰腹綠錦蛇3種青蛇,其中僅赤尾青竹絲有紅眼睛與白色腹邊側線 | 體型小、鱗片粗糙、淺紅色尾巴 |
眼鏡蛇 | 黑色調為主且頭頸部扁平如飯匙 | 花色與頸部皮摺擴張的行為與史丹吉氏斜鱗蛇相似,但眼鏡蛇威嚇頸部皮摺較大且可清楚聽到嘶嘶聲,史丹吉氏斜鱗蛇皮摺較小且不太有聲響。 | 眼鏡蛇的花紋較多變,史丹吉氏斜鱗蛇的花紋較固定,身體前中段為歪斜橫紋,尾段轉為直線紋 |
百步蛇 | 三角形花紋、吻端明顯翹起 | 無相似蛇種 | 身形極粗厚而有肥短之感 |
帶紋赤蛇 | 黑、紅色相間的縱紋 | 金絲蛇也有黑、紅色縱紋,但帶紋赤蛇的頭部有一截白環帶,如罩一圈白紗布,金絲蛇則無 | 部分帶紋赤蛇的體側帶有小圓斑 |
雨傘節 | 黑、白色相間的粗橫紋 | 白梅花蛇也有黑白相間橫紋,但白梅花蛇的後半部花紋破碎雜亂,而雨傘節的黑白橫紋交際處則比較齊整。 | 成年雨傘節的背脊明顯隆起,橫斷截面略呈三角形 |
環紋赤蛇 | 赤紅體色、帶黑色環紋 | 與紅竹蛇相似,但環紋赤蛇頭部有一截寬闊白環帶,與紅竹蛇頭頂「1」字形縱紋明顯不同。 也與紅斑蛇相似,環紋赤蛇頭部一截很寬的白環帶,紅斑蛇頭部則以黑色為主。另外,環紋赤蛇體色以紅色為主,紅色環紋明顯寬於黑色環紋;紅斑蛇的紅、黑紋的寬度則比較平均。 |
|
赤煉蛇 | 黑、黃色相間的格子狀花紋 | 類似體色的蛇還有草花蛇,但赤煉蛇頭部有黑色橫帶,草花蛇則無 | 赤煉蛇分布於中高海拔,草花蛇僅分布於平地與淺山 |
鎖鍊蛇 | 縱向排列的圓形斑紋 | 遠看可能會與龜殼花、擬龜殼花搞混,但鎖鍊蛇頭部有「品字形」排列的黑圓斑,可藉此區分 | 鎖鍊蛇受到驚嚇習慣盤起身子 |
龜殼花 | 波浪狀花紋 | 龜殼花花紋與擬龜殼花相似,但龜殼花頸部細窄,而擬龜殼花頸部粗厚;龜殼花頭部有花紋,而擬龜殼花則無 | |
阿里山/瑪家山龜殼花 | 這兩種龜殼花都很罕見,且皆無血清,一般人無細分的必要。這兩種龜殼花與一般常見的龜殼花的差別在於吻端鈍圓,且身形明顯粗短 | 這兩種龜殼花分布於中高海拔,一般常見的龜殼花則常見於平地與淺山 | |
菊池氏龜殼花 |
4種常見毒蛇特徴比較表
相信大家看了上述蛇種辨別表會感到頭昏眼花,若對物種辨認沒興趣可能很難看懂。其實上述毒蛇大多難以見到,容易碰見的只有赤尾青竹絲、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4種而已,尤其是前兩種,其特徵要記牢。以下整理這4種常見毒蛇的辨認概要。
蛇種 | 體色特徵 | 相似蛇種&區別法 |
赤尾青竹絲 | 青色體色 |
|
龜殼花 | 波浪狀花蚊 |
|
雨傘節 | 黑白相間的橫紋 |
|
眼鏡蛇 | 黑、灰色體色且頭頸部扁平如飯匙 |
|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就算是無毒蛇 被咬到仍要就醫
台灣郊山、平地常見無毒的紅斑蛇、臭青公、南蛇、青蛇、過山刀等無毒蛇,有些人可能認得,不小心被這些蛇咬了也不在意。其實不管造成咬傷的蛇有沒有毒,都要就醫處理傷口,因為可能細菌感染,何況還有將毒蛇認成無毒蛇的風險。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野外蟲蟲危機!被蟲咬怎麼分辨&處理?小心5種害蟲可導致過敏、心臟異常!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野外蛇類觀察家 周乃邦、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