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再增2千本土病例!如何分辨登革熱症狀?快速學會自我檢測

登革熱症狀

2023年國內登革熱案例來到十年新高,且疫情持續升溫,台灣正屬夏秋轉換的悶熱氣候,也是登革熱病毒、病媒蚊最容易滋長,難以掌控的季節。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9/12-9/18)新增2,016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屬臺南市最多1,849例,另有3例為本土死亡個案!提醒您,登革熱疫情大爆發千萬要懂得自保!做好「巡、倒、清、刷」清除環境孳生源常見的登革熱症狀有「皮膚紅疹,後眼窩痛、關節疼痛」等,該如何自我檢測?療日子特別為您整理登革熱的相關資訊來告訴您。

登革熱症狀有哪些?自我檢測:發燒並出現2症狀以上確定感染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而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悶熱又朝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因此為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登革熱在台灣屬於第二類傳染病,若感染應在24小時內通報。

確定感染登革熱的症狀,為突發發燒≧38℃並伴隨下列任二(含)項以上症狀 

  • 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 
  • 出疹
  • 白血球減少(leukopenia)
  • 噁心/嘔吐
  • 血壓帶試驗陽性
  • 任一警示徵象 

警示徵象包括: 

  • 腹部疼痛及壓痛 
  • 持續性嘔吐
  • 臨床上體液蓄積(腹水、胸水…)
  • 黏膜出血 
  • 嗜睡/躁動不安 
  • 肝臟腫大超出肋骨下緣2公分 
  • 血比容增加伴隨血小板急速下降

青少年及兒童感染常見症狀 皮膚發癢較成人多4倍

對於青少年及兒童,台灣兒童感染登革熱的平均年齡為14青少年感染後常見的症狀包括:全身痠痛、皮膚點狀出血、頭痛、噁心、嘔吐等,此外尚需留意患者皮膚發癢的比率較成人患者多4倍。

而兒童比較容易以無症狀的感染來呈現。兒童登革熱患者在發病前三天常因發燒及食欲不振併發脫水危險,若疑似登革感染兒童有持續性腹部疼痛、壓痛、嘔吐、不正常出血(如大量牙齦出血、流鼻血、瘀青持續擴大、血便/黑便、血尿、月經過多等)或嗜睡、躁動不安等「危險症狀」時,需立即就醫並配合醫師診斷住院治療。

登革熱依症狀輕重可分三級

類型 症狀
典型登革熱 發燒38度、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皮膚發疹、出血性徵候群、白血球減少
登革出血熱 典型登革熱症狀、皮膚點狀出血/瘀斑/紫斑、腸胃道出血/血尿、血小板10萬以下、血漿滲漏
登革休克症候群 當出血性登革熱病人因大量出血與血漿滲出而產生休克(皮膚濕冷、四肢冰冷、脈搏微弱)

資料參考來源:國軍高雄總醫院

 

登革熱傳染4種方式:叮咬、垂直傳染、血液感染、性行為

主要經由病媒蚊(斑蚊)叮咬傳播,而登革病毒也可能透過母親懷孕時感染,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死亡。亦有可能透過受感染的血液(如輸血、器官移植、針扎等)或性行為傳播。潛伏期約3至14天,通常為4至7天。可感染期為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被小黑蚊咬怎麼處裡?小黑蚊止癢記住這4招!皮膚科醫師教你挑選防蚊液


登革熱如何治療?病程可分為發燒期、關鍵期與恢復期

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依據WHO資料,登革熱重症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可能超過20%,早期診斷並加以適當治療,死亡率可低於1%。登革熱病程可分為發燒期、關鍵期與恢復期,病患水份(血漿)滲漏的狀況,多數發生於即將退燒(發病後3至7天間),如沒有引發其他併發症,此現象通常只會持續一至兩天,接著會自行恢復。因此需提供病患足夠的水分,矯正體內的缺水狀態。

醫師如評估病患身體狀況許可不需要住院,回家後需多喝水,並請留意是否出現警示徵象,一旦有持續嘔吐、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出血、四肢冰冷濕黏或意識狀態改變等,必須馬上回醫院接受治療。

隨著登革熱疫情升溫,坊間防蚊產品跟著熱賣,網路上也出現民眾分享治療偏方,如喝紅芭樂汁或順勢療法等。疾管署提醒,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藥及疫苗可用,這些治療偏方也未經臨床試驗證實對登革熱治療有效,請民眾勿輕易嘗試,如懷疑感染登革熱請務必就醫,並聽從醫師建議治療、服藥,多補充水分,以確保自身健康。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防蚊液傷身?快用3種天然防蚊植物防叮咬:貓薄荷、百里香都能驅蚊!)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四字口「巡、倒、清、刷」遠離登革熱

疾管署呼籲,雨後若未及時清理環境積水容器,有利於病媒蚊生長,尤其是住家附近的花盆、水盆及丟棄的廢棄物或瓶罐,都是易成為病媒蚊的容器。民眾平時應做好「巡、倒、清、刷」清除環境孳生源並於雨後加強巡檢,若有運用水桶、儲水箱等容器儲水,務必加蓋或是覆蓋細紗網,並須留意紗網不可接觸水面,避免成為孳生源。

另外,副署長莊人祥也提醒民眾加強防蚊措施,避免遭蚊蟲叮咬,降低感染風險;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噁心、肌肉及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

▲主動倒除積水避免病媒蚊生長。(圖/疾管署。)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台灣兒科醫學會

圖片來源:123RF、疾管署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