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情緒造成胸悶、記憶力下降... 8個小行動化壓力為成長

防疫情緒

防疫情緒擺不平,即便沒有激化成憂鬱、恐慌,也可能造成各類小毛病影響生活,包括胸悶、記憶力下降等。身心科醫師李旻珊表示,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之中,許多人說自己快被各類負面信息淹沒,情緒過度捲入又無能為力,這時人的生存本能會讓這些未知、不確定的結果以及想像中的危險化為恐懼,這種恐懼、無力感、缺乏控制感會形成致病的焦慮...

防疫情緒無法調適,失眠、記憶力下降、頭暈攏總來

李旻珊醫師表示,身處疫情中的我們,正經歷著「壓力反應」,每天那些好似惟恐天下不亂的詞彙,諸如封城、新確診、口罩斷貨、經濟衰退、無薪假等,會造成壓力荷爾蒙失調,牽引出一系列的身體反應,像是失眠、恐慌、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憂鬱等,有些人或許沒那麼嚴重,但可能出現一種怪怪的、難以名說的不舒服感,或是一直覺得時間很趕、沒法好好完成一件事情。

寫下來、說出來、動起來... 身心醫師8個建議調整防疫情緒

在疫情壓力下,有什麼可以讓自己平靜下來、舒緩下來的方法呢?醫師提供8點供大家參考:

  1. 接受焦慮和重建對壓力的想法:把自己的焦慮恐懼寫下來或說出來,當你把焦慮具體化後,你會比較明確的知道你的敵人的樣子,而不是被想像中的恐懼填滿。

  2. 自主選擇訊息:不要讓大量的疫情資訊淹沒你,每天定時定量藉由正確的管道接收疫情相關訊息。

  3. 做有控制感的事:做自己平常拿手或是做完會很有成就感的事,增加自我有能感(self-efficacy)和掌控感。

  4. 和親友分享:研究證實,當人們遭逢創傷或巨大壓力的時候,維持緊密親近的親友關係,有助於增加復原力。

  5. 正向思維:我們要從一堆負面消息中看穿空間的阻礙,在有些地區疫情是趨緩的,而不是全盤一直再惡化;看穿時間的阻礙,這場疫情中有趨緩的一日。雖然不能肯定未來是怎樣,至少現在的我還活著,那就盡我所能做好防範,多留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萬一不幸染病,我還是有很多人陪伴並不孤單。

  6. 運動:除了可以增加免疫力,還可以幫助大腦的活動抵抗憂鬱和焦慮,驅走失控感。

  7. 增加其他專長:如果因為疫情在家待業或放無薪假,可以利用這段期間進修,修習第二專長或第三專長,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也會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8. 冥想:可以找一張舒適的椅子坐下,試著讓自己身體每一處的肌肉都放鬆,想像一個覺得充滿幸福感的畫面,讓自己沉浸在那樣的環境當中。一開始通常要有心理工作者在旁引導協助會比較容易進入放鬆冥想的狀態。

先讓自己在疫情中堅強,才能穩定地幫助他人

在嚴峻的疫情下,每個人可能會歷經不同的階段:

  1. 恐懼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
  2. 學習如何去降低疫情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3. 成長到可以感恩並活在當下,可為人著想和幫助他人。


壓力反應造成的效應可能會持續很久,也要看每個人的情緒韌性(或稱作情緒修復力)和社會資本(個人具有的社會關係與聯結)多少。若行有餘力,可多關心弱勢族群,相對弱勢的族群可能有集體脆弱性,受到的衝擊和影響更大,我們更需要好好的看待這件事情,但千萬記住,先讓自己穩定、再去照顧他人,「我OK  你OK」。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正是在壞消息籠罩的高壓環境之下,我們更要提防各類假消息,李旻珊醫師強調,即便謠言被闢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會全部消失,它會被整合進入民眾對這件事情的總體認知。所以學習從正確管道取得正確消息在防疫期間更顯重要。

療日子延伸推薦:(工業設計教父謝榮雅如何舒緩壓力?靠睡眠、追劇、觀察力)




本篇文章轉載自: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原文名稱為:新冠疫情壓力下的紓緩之道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