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中有12名患者,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約為350人,好發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及50~60歲的中年人,並以男性患者居多。現代人壓力大,很多人都有腸躁症等毛病,一直拉肚子;但有時壓力大又常吃油膩飲食的生活型態,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潰瘍性結腸炎」,長期下來使腸癌風險大增。療日子請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為大家介紹這個可怕的腸胃疾病。
一直拉肚子+血便 小心潰瘍性結腸炎!年輕人也要注意
吳文傑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病患人數成長至十年前的16倍之多,逼近大腸癌人數的五分之一,且人數還在持續上升中。而且相較於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部分好發於21到50歲的中壯年,所以年輕人可別自恃年輕而不在意。
值得一提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的著名患者包括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Marvin Bush)等,所以被暱稱為「總統病」。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為何?如何與腸躁症區別?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兩者時常搞混,但須留意的是,年輕病患若病程長達20年後,約有6~12.3%的機會得到大腸癌,因此,在罹病的8~12年後,應開始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癌化徵兆就建議接受大腸切除手術。
以下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資料,比對潰瘍性結腸炎與腸躁症的異同:
潰瘍性結腸炎 | 大腸激躁症 | |
症狀 | 慢性腹痛、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貧血 | 慢性腹痛、脹氣、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祕交替出現),壓力下症狀會加劇 |
好發族群 | 20歲年輕人至5、60歲中年人 | 各年齡層,但以女性居多 |
發生原因 | 發生原因不明 | 與壓力大有關 |
發生位置 | 常發生於直腸、大腸 | 無 |
大腸鏡檢查 | 可見腸道發炎、潰瘍 | 正常 |
資料來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從比較表中可得知,若一直拉肚子合併血便、貧血、食欲不振等情形,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而若發生壓力大時症狀加劇的現象,則比較可能是腸躁症。
怎麼治療與預防?
吳文傑醫師接受《台灣英文新聞》採訪時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成原因目前仍未釐清,但知道與基因有關,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要進行大腸鏡追蹤。平時預防之道是少吃西式飲食的油炸物或速食,並注重生活壓力的紓解。
如果不幸罹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雖然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控制效果通常不錯。醫師表示,目前唯一治癒性的治療只有全大腸切除手術,但建議在藥物治療失敗後才動考慮這個治療方式。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不管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腸躁症,壓力問題可能是誘發因子之一,在高壓的現代生活裡,平時更要注意壓力的紓解,以免影響到腸胃健康。
療日子延伸推薦:(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都是胃痛怎麼分?從這點辨別與改善)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原文名稱為:潰瘍性結腸炎
圖片來源:BBC NEW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