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浪費、捨不得丟!居家整理如何斷捨離?心理師教你3步驟+5原則輕鬆面對

如何斷捨離

居家整理如何斷捨離?不論是定期整理,或是想一次性將家中陳年已久的物品大淘汰,在整理的過程中都是「斷捨離」的大考驗,到底什麼東西該留?什麼東西必須放手?想藉由斷捨離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舒服、輕鬆,事前又該做哪些準備?療日子特別邀請林維君臨床心理師與您說明。

如何斷捨離?3步驟打造理想生活

步驟1.要先「捨」

也就是丟棄不需要的東西。

步驟2.進行「斷」

在丟了東西之後,就可以告訴自己,不要再犯同類型錯誤,不會使用到的、同樣類型的物品,不需再添購或帶回家中。

步驟3.體悟「離」

心性上知道物品應該是為我所用,真正需要的東西才留下、使用,或是只會使用一次的物品也不見得一定要擁有,會試著用租借的方式達到目的。

斷捨離開始前可以做哪些準備?

1.一日丟一物、一進一出

如果真的是很難丟東西的人,在斷捨離之前,可以試試「一日丟一物」試著一天丟掉一個物品,或是「一進一出」帶了一項東西回家就必須丟捨一項物品,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習慣控制家中物品的數量。

2.加入收納整理社團

很想要整理但不知道從何開始的人,心理師也建議,坊間有許多整理師的講座、課程可以參與,也可加入關於收納整理的社群/社團, 裡面會有許多人分享、發問,在這其中不僅可以觀察、學習到許多關於居家整理的資訊,解決自己問題的同時,心境上也較不會感到孤單、無助。

3.先整理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區域

若想要整理的不是只有自己的區域,而是整個家庭中的環境,因為在過程中可能會需要整理到家人的物品及活動動線,心理師建議可「以身作則」。先整理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區域,如自己的衣櫃、書桌等,在這樣整理的過程其實也會得到家人提供的建議,而在家人心中也會對於自己是否有整理能力做出評鑑。

林心理師表示,在居家整理的過程中,最大的阻力往往是來自於父母,尤其是掌管家中各項事務的媽媽,當我們在指出家中環境髒亂時,也是在挑戰媽媽對於操持家務上的尊嚴。而當我們在整理的過程中獲得肯定,展現我們是有整理、篩選物品、承擔整理後的物品的管理等能力時,才能成為媽媽的夥伴,一起做家中其他區域的整理。

4.不先買收納品

很多人以為整理的第一步是要先把東西收好,所以買了整理箱、置物架等收納產品回家,但其實如果事先丟掉不需要的東西,在物品減量之後,就不一定有收納的需求,且很多時候反而也是因為收納品堵住了家中的動線,導致物品出現重複性購買的問題。

5.觀察自己的生活動線、使用習慣

我們越頻繁使用的東西要放在越容易拿到的地方,可觀察「收納黃金區」,也就是我們雙手分別往上方、下方45度角的區域,這部分就需要靠自己對於生活習慣上的觀察。

林心理師說明,斷捨離只是在管理物品的量,但實際上要能夠避免重複購買相同物品,其實後端的分類、整理、收納也是非常重要的。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也發懶了!快學懶人收納法 幫助提高生活效率)


為什麼難以斷捨離?失敗原因有哪些?

1.重情

當每一個物品都帶著故事及感情時,就會難以割捨,尤其是遺物、紀念品等,每一樣物品都具有回憶及意義,就會擔心丟棄時是否也會同時切斷情感聯繫。

2.上一代生活經驗影響

在我們的上一代或是上上一代,可能因為經歷過很窮困的時期,擔心戰爭、物資缺乏、怕浪費,而造成囤積物品的情形發生,甚至因為節儉、惜物等價值觀,當兒女購買較昂貴的食物或是保健食品回家,也會因為捨不得吃,總是到快要壞掉或過期時才會拿出來吃,這可能與過去生活物資匱乏的經驗有關。此類人也會因為無法抗拒特價,或習慣性囤購物品,造成過度消費,讓家裡變成倉庫的情形。

3.認知附載過重、認知功能下降

有些人東西不敢丟,是因為怕要用的時候找不到,這樣的心情可能與認知附載過重、認知功能下降有關。像是長輩因為健忘,會將所有東西都放在檯面上,但同時又缺乏秩序,所以在找尋東西時只能回想上一次最後使用的位置,然而,當東西已經多到超出自己記憶乘載量,就會常常找不到東西。

經歷過找不到東西的驚慌,也會因此創造一種「我怕我找不到」的心情,導致所有東西都不敢丟,或一找不到東西就擔心是被家人丟棄等情形,這也造就了一種惡性循環。但其實源頭是來自於收納空間缺乏秩序,或沒有物歸原處的習慣

4.對環境感到麻痹

有些人對於雜亂的環境已經感到麻痺,甚至覺得在家中被東西圍繞有安全感,或想要什麼都有。然而,久久回家一次的人或是訪客,可能會因為看出家中的雜亂及過多囤積的物品想要協助改變,卻因而讓家中長輩感覺受到質疑,或是害怕動線、習慣的改變,這對於個人的尊嚴以及生活型態也會受到挑戰。

5.缺乏物品管理能力

在做居家整理時,有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空間決定量」,你有多大的空間就放多少東西,其實會讓你覺得一個家需要進行整理、斷捨離時,就代表物品已超出一個空間能夠負荷的量。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培養過管理物品的能力,東西太多時也難以察覺到要開始減量,而是會拼命地找地方收納。心理師也說明,有些無法斷捨離的人,並不是因為心理上的問題而無法丟棄物品,而是因為缺乏管理物品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分類物品、配置自己的收納區域,也無法覺察到自己的生活動線有問題,因而造成物品與空間配置錯誤的情形。

在斷捨離時最害怕遇到什麼?

通常在實施斷捨離時最害怕遇到家人的嘲弄、反對、情緒勒索等行為,以及面對自己內在舊有的信念,而這些舊有的信念若沒有透過慢慢地調整,很多東西是丟不掉的。

林心理師補充,從零到一其實是最困難的,但如果沒有開始丟出第一樣物品,就會一直很難開始。想要克服心理障礙,其實可以透過一日丟一物的習慣培養,並慢慢地加強,就像重訓一樣,建議可以先從過期、發霉的食物或是破掉的衣物開始丟起,慢慢地累積自己的「整理肌」,之後在丟棄及分類上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猜你想療解:(斷捨離好處不只是「丟」而是學會「選擇」理想生活?)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覺得斷捨離很困難?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空間決定量」的核心概念,此外,也要能夠知道自己的需求,打造能夠服務我們的居家生活環境。

林心理師分享,在過去的年代,其實每個人的東西都很少,但空間多且便宜,然而在上一代或是上上一代,因曾經歷過窮困、匱乏的恐懼,而將囤物、惜物的生活習慣或價值觀藉由家庭教育做傳承給我們。即便我們沒有經過匱乏的恐懼,也可能複製了長輩傳授的觀念,再加上現在物品取得容易,空間卻很昂貴,其實跟以前的生活狀態也產生了很大的衝突。

然而,我們應該對時代背景已有所不同這件事,要有所意識。在我們要開始與長輩們一起做居家整理或斷捨離時,應該要對長輩的心路歷程有更多的體會、包容。此外,當我們發現自己會囤物或過度購買,可能是因為自己尚未意識到的習慣,或其實自己會透過買東西來滿足心裡的空虛或匱乏等情形,也應該要擁抱、接納自己。

我們應該體諒、體會自己或是同住家人有這樣的心理基調,接下來也要與自己談話,現在與過去的時代背景已有所不同,其實我們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應該打造健康、好整理、通風,且能夠被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圍繞其中,而非走路會踢到東西、危險,或總是找不到物品的環境。

採訪專家:

斷捨離 林維君心理師

林維君臨床心理師

好好療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