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一直點頭好萌?小心容易忽略的「嬰兒點頭痙攣」恐影響幼兒早期發展

嬰兒一直點頭

嬰兒一直點頭是不是覺得很可愛呢?其實當寶寶出現「重複點頭」或「驚嚇表情動作」要注意!傑登醫師表示,「嬰兒點頭式癲癇」或「West症候群」可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但對兒科醫師而言,這卻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領域。所以一旦發現嬰兒一直點頭,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以防萬一。


嬰兒一直點頭?嬰兒點頭式痙攣常發生在一歲以下嬰兒

這種罕見的癲癇主要發生在一歲以下的嬰兒,發生率約1/2000,通常在三個月到一歲之間,發作高峰期在6個月大,男女皆可能罹患,然而男童的發病率稍高。


嬰兒點頭式痙攣的特徵與表現

嬰兒點頭式痙攣發作形態與一般印象中的癲癇不同,小朋友不會有四肢抽蓄或口吐白沫等現象,而是非常短暫的瞬間發作,例如頭頸部的肌肉像失重一樣,輕輕地下墜一下又立刻彈回來,就像點個頭一樣,所以又被稱為點頭式痙攣。但嬰兒點頭式痙攣的特徵相當多樣,除了發病時間通常只有幾秒鐘外,發作形式更可再分為彎曲式、伸展式及混合式。

  • 彎曲式痙攣:嬰兒的頭部突然往下點,又立刻彈回來,像「點個頭」一樣。
  • 伸展式痙攣:頸部、軀幹及四肢的突然伸展,很像寶寶神經尚未發育成熟而常出現的「驚嚇反射」。
  • 混合式痙攣:是雙手上抬、身體前屈,俗稱「朝拜式抽搐」。

以上狀況容易發生在快要睡著或剛睡醒的時候,發作時平均5-10秒會抽一次,但這些特殊的表現因為發作時間短暫所以容易被忽略,也常常被被誤認為是驚嚇反射而延誤就醫。

如果寶寶經過檢查,同時符合以下3點

  • 典型點頭型癲癇發作形態
  • 腦電波顯示高振幅棘亂波(hypsarrythmia)
  • 智力障礙

則會被稱為韋斯特症候群(West syndrome)。有些人會問:我的寶寶在玩得很開心時,也會出現頻繁的搖頭晃腦,會不會也是這個病呢?其實正如前述所提,嬰兒點頭式痙攣的症狀通常在睡覺前後表現。此類發作是由不自主的神經放電引起的肌肉收縮,伴隨著寶寶可能表現出不適或疼痛的面部表情。

因此,在寶寶清醒、心情愉快並且在遊戲中嬉笑時,出現點頭或甩頭的動作通常不屬於嬰兒點頭式痙攣,而更可能是寶寶在高興玩耍時隨意擺動身體,一種輕鬆自在的搖晃動作 。順帶一提,嬰兒驚嚇反射約在5-6個月大會逐漸消失,所以如果超過6個月大的寶寶還看到有驚嚇反射,建議盡快至兒童神經科就診檢查。


嬰兒點頭癲癇發病原因

嬰兒點頭式痙攣的發病原因多元,包括:

  • 腦部結構異常(如缺氧、感染)
  • 染色體異常或基因變異
  • 代謝異常
  • 不明原因

這些因素可能在嬰兒的早期發展階段產生影響,導致不尋常的腦波變化,其中高振幅棘亂波成為其特殊的腦波特徵。


延伸閱讀:
腦腸軸聯結讓人想吃糖「壓力大就想吃甜食」反映腸道菌對大腦的影響


預後

成因的多樣性使得點頭癲癇的預後也顯得複雜,各自都對患者的預後產生不同的影響。特別的是查不到任何原因的病人,其預後較佳,約有三到五成的小朋友未來能擁有正常的智力。而有找到原因的病人,通常對智力影響較大,須盡早開始早期療育將影響降至最低。


檢查與治療

當嬰兒出現點頭癲癇的情況,通常會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包括病史詢問、身體理學檢查以及腦電波檢查,對於懷疑有其他潛在問題的情況,可能還需進行代謝和基因的篩檢。至於治療方案,嬰兒點頭癲癇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荷爾蒙療法,特別是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加上維生素B6(Pyridoxine)治療以及抗癲癇藥物如Vigabatrin等。

ACTH治療嬰兒點頭型痙攣的效果佳,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治療2週後,可觀察到症狀開始緩解,但也須注意副作用的產生,例如高血壓,高血糖,免疫力下降等等,需謹慎運用。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嬰兒點頭式痙攣是一個越早發現並開始治療,對孩子恢復狀況也越好的疾病,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有疑似點頭型痙攣的跡象時,例如不尋常的搖頭晃腦,在不對的時間頻繁出現驚嚇反射等等,應該引起警覺。最好立即使用手機錄下一段影片,並儘快帶寶寶前往小兒神經科接受檢查 。


療日子延伸推薦:
嬰兒頻繁吐奶且活力減退恐是「肥厚性幽門狹窄」首胎男嬰罹患率最高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傑登醫師  原文名稱為:寶寶總是搖頭晃腦超可愛的? 要小心可能是嬰兒點頭型痙攣喔!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