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治療方式有哪些?不正常出血、漏尿恐為復發警訊!需定期檢查
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登資料顯示,子宮頸癌的發生率位居台灣婦女十大癌症中的第九名。儘管它一直都是常見的女性癌症,但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便能有不錯的治癒率。針對子宮頸癌治療方式及預後存活率為何?以及想預防復發該注意哪些事?以下就透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千竹的解說一起來了解。
子宮頸癌治療方式及預後存活率為何?依癌症期別說明
子宮頸癌的分期主要是以婦產科醫師的臨床評估為主,並搭配抽血施行生化檢查、陰道鏡檢查、取組織切片作病理檢查等方式,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癌症期別 | 分期依據 | 治療後五年存活率 |
第一期 | 癌細胞僅限縮在子宮頸部位,依侵犯程度又分為Ia與Ib兩期。 | 平均約有90%,Ia可達95%以上, Ib約為78%~88%。 |
第二期 | 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已從子宮頸延伸出去,往上至子宮旁的組織或往下至陰道部位。 | 60~70% |
第三期 | 癌細胞的發展進一步向外擴及到子宮骨盆周圍的組織,或是旁邊的輸尿管。 | 40% |
第四期 | 癌細胞擴散、已超出骨盆腔範圍,轉移至其他器官,甚至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 | 15%~19% |
第一期前期以手術治療為優先,通常會採取將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狀切除方式,若為Ia早期但範圍稍大時,建議做根除性手術切除,包括骨盆腔、淋巴結的摘除,後續視狀況有時也需要再進行同步性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CCRT ,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若子宮頸癌已進展至Ib2或第二期以上,由於開完刀之後還是要做放療和化療,因此通常會建議進行CCRT為主,將病患同時須承擔手術和放化療可能會有的併發症風險降至最低。
子宮頸癌治療手術會有哪些後遺症?
「聽說進行手術後,從此會沒月經、人很快就變老了?」子宮的功能主要是孕育生命,分泌荷爾蒙的器官則是卵巢,只要在卵巢未被侵犯的狀況下,目前的放射線治療能盡量避免讓卵巢受到損傷,就算放化療時難免對卵巢造成影響,亦不至於讓病人術後進入停經狀態。
隨著範圍的不同及必須將組織清除乾淨的緣故,手術過程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
- 排尿功能障礙:因膀胱至直腸等器官的神經受到破壞而出現排尿困難,但藉由神經導流的切除手術,大多數病人術後兩三週便能自行排尿,也可搭配膀胱訓練來改善。
- 傷及膀胱及輸尿管:使膀胱至陰道間出現不尋常的通道,即「膀胱陰道瘻管」,後續可透過修補再加以治療。
- 淋巴結水腫:為了將骨盆腔的淋巴結清除完全,有時不免會導致淋巴的回流受阻而引發下肢水腫。之後可藉由復健或穿彈性襪預防,若情況較為嚴重也可經由整形外科進行淋巴移植以促進回流。
- 血栓、肺栓塞:此風險來自淋巴就生長在血管旁,但此急性症狀經及時排除後,待治療完成病患仍可如常生活。
不正常的出血、漏尿 恐是子宮頸癌復發症狀 需定期檢查
提醒患者在接受妥善治療後的兩年,每三個月應回診做一次抹片檢查;治療後的三到五年,則可拉長至每六~十二個月做一次抹片。同時要追蹤腫瘤指數及肝腎功能,必要時也是每三個月回診檢查一次;胸部X光應每年檢查一次。
另外針對個別病人的狀況或腫瘤標記數據等,醫師也會評估是否要做電腦斷層檢查或葡萄糖正子攝影,檢視癌細胞有無遠端轉移或復發等情形。除了規律進行追蹤之外,建議病人也應多多觀察自身健康,像是不正常的出血或漏尿等,可能是併發症或復發的警訊。
療日子小叮嚀:
很多時候患者切除子宮並非肇因於癌症,而是其他良性因素或生產時的意外導致,這時未必得將子宮頸切除。針對仍保有子宮頸的女性,醫師呼籲每年還是應該做抹片檢查,直到停經後連續三年都無異常,再改為每三年一次。如果是把整個子宮包括子宮頸都做了切除,有時也可能會在陰道出現病變,因此最好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抹片檢查。
療日子請妳也關心:(改善更年期的大豆異黃酮食物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嗎?)
採訪醫師:黃千竹醫師
責任編輯:鄭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