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沒症狀就不用吃藥?血壓過高恐出現肺水腫、急性腎衰竭等「高血壓危象」
高血壓又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大多數人血壓偏高,9成都沒有症狀,可能收縮壓已經高到160mmHg,卻「一點症狀都沒有」,那沒有症狀是不是代表不需要治療呢?以下將由腎臟科林軒任醫師說明高血壓危象是什麼?血壓過高、忽高忽低會出現哪些問題!
血壓過高會增加2倍心肌梗塞機率!高血壓標準值為何?
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兩者皆須達標),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若家中平日有量血壓的習慣,根據歐洲及美國最新的標準,居家平均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歐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國)亦即為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週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
血壓高會不會怎麼樣?林軒任醫師說明,因為高血壓的人,血壓每超過20收縮壓或10舒張壓,就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2倍、腦中風3倍、心臟衰竭4倍,死亡機率更高達2倍!所以罹患高血壓的人,醫師也建議每天至少量一次血壓,如果偏離自己血壓的目標值太遠,且透過運動、飲食控制無效後,就會建議一定要吃血壓藥物降壓。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高血壓原因、症狀告訴你!改善血壓高症狀七大祕訣公開)
什麼是高血壓危象?醫:血壓過高嚴重恐導致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就是血壓爆高,壓力高到直接傷害到器官的地步,高到什麼地步呢?明確的定義是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時,且造成器官傷害的地步!
常見的高血壓危象症狀:
神經症狀:頭痛、頭暈、意識不清。
心肺症狀:喘、肺水腫、心肌梗塞。
腎臟症狀:寡尿、下肢水腫、血尿。
當血壓有過高會傷害腎臟,腎臟就像個濾網,血液從一邊過去經過濾網變成尿液,但是濾網在這麼大的壓力下,一定會出現破洞,一些小破洞腎臟自己可以修補好,如果是大破洞,腎臟功能就會急劇變差,導致喪失過濾功能,這時候尿量就會急劇減少,當毒素排不出去,就會造成急性腎衰竭。
高血壓危象不僅只會傷害腎臟,當壓力釋放到腦部,就會造成頭痛、頭暈,甚至眼壓過高造成視線模糊,嚴重的話更會意識不清!當壓力釋放到肺部,就是將水分直接加壓到肺部之外,也就是肺水腫,有可能會造成呼吸急促跟走路喘,甚至必須端坐呼吸(也就是必須坐著呼吸,這是由於水往低處流,若平躺時水分會往肺部堆積),若壓力釋放到心臟,就會形成胸痛!
甘草止咳藥水、人蔘,都可能是引起高血壓危象的原因
高血壓危象常發生在高血壓合併有其他疾病的人,例如腎臟病、主動脈瘤等,但最常見的是出現誘發事件,例如施打消炎止痛藥等情形,其他常見有可能引起血壓急速上升的原因分類如下:
- 藥物:抗憂鬱藥物(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類固醇、雌激素、某些免疫抑制劑 (cyclosporin),或是像腎臟科會用的紅血球生成素(EPO)。
- 食品:甘草止咳藥水、毒品(海洛因,安非他命)、麻黃、人蔘、瓜拿納果。
- 其他:酒精、咖啡因等。
預防重於治療,首要之務是平時好好控制血壓,不要讓血壓忽高忽低;接下來要盡量遠離上述會使血壓飆高的藥物或食物,最後如果血壓高到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血壓造成器官不可逆轉的影響!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得舒飲食:高血壓不可不知的飲食方法,外食族怎麼吃?)
如何預防高血壓併發症?
大家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吃了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陳玠宇醫師也說明,是否需吃藥一輩子的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根據指引建議:
1.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5毫米汞柱;
2.每減重1公斤,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
3.得舒飲食(DASH,多蔬果、少脂肪)可減少收縮壓10至12毫米汞柱;
4.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
5.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
6.另須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
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就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
參考資料:國泰醫訊
療日子小叮嚀:
高血壓併發症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平常養成規律量血壓的習慣,一旦發現血壓上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需適時輔以藥物控制,並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
如果血壓高到已經出現症狀,如嚴重頭痛、眼睛畏光,甚至已經喘起來,那首要之務,請馬上務必就醫,千萬不要先自行服用口服藥物,需要緊急使用靜脈注射降壓,將血壓趕緊將下來!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文轉載自: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 原文標題為:血壓高沒不舒服不用吃藥?小心高血壓危象!
參考資料:國泰醫訊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