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充滿節日氣氛的年末,然而在這樣喜慶的氛圍中,很多人的心情反而會有莫名感到緊張、害怕與擔心?甚至有心跳加速的情況產生呢?會是因為恐慌症找上門嗎?療日子為您整理恐慌症檢測表,讓你了解恐慌症發作原因與怎麼辦?和其治療方式。
恐慌症發作檢測:以下症狀可能在10分鐘內發作至最高點
典型的恐慌發作,為持續一段時間的強烈害怕或不舒服,下列症狀中必須有4項以上突然出現,並且在10分鐘之內達到最高點。 |
1. 心悸、或心臟跳得很用力 2. 冒汗 3. 顫抖 4. 呼吸急促或窒息感 5. 覺得噎到 6. 胸痛或胸部不適 7. 噁心想吐或肚子不舒服 8. 頭暈、頭重腳輕、站不穩,或暈倒 9. 失真感或覺得不像自己〈像靈魂脫離〉 10. 覺得要失去控制或像要發瘋 11. 害怕自己要死掉 12. 麻木等異常身體感覺 13. 發冷或潮紅 |
壓力、創傷 都可能是引發恐慌發作的原因 女性機率較高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恐慌發作的候選人。國外資料顯示:
- 恐慌的盛行率1.5~5%
- 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但似乎在台灣男性得到恐慌症的機率也不低。
- 發病高峰期約在15~25歲以及45~54歲間。
造成恐慌發作的明確成因,目前還沒有完全確定,可能的影響的原因有以下6項:
- 壓力
- 基因遺傳
- 童年創傷經驗
- 個人的個性與體質
- 社會心理
- 腦內傳導物質
根據臨床觀察,大部分的恐慌症病人都有的共同特徵,那就是活在很多的壓力或情緒〈尤其是憤怒和焦慮〉之下,而且缺乏紓解的能力和管道。當壓力或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腦中可能會出現一個抑制自律神經亢奮的機制,盡量保持病人工作或生活的正常。當病人休息時這個機制會停止作用,但是自律神經的亢奮卻反而失控,造成恐慌發作。
療日子推薦延伸:恐慌發作症狀類似過度換氣症候群,誤診延誤恐致憂鬱、自殺!
恐慌症發作怎麼辦?藥物、行為認知治療
第一步就是要接受並瞭解恐慌的症狀診斷。太多的病人,即使在第一次恐慌發輟數年之後,依然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心臟沒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治療的計畫與服藥的順從性都會出現困難,往往無法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在治療上,醫生會先以藥物治療,當恐慌的症狀穩定後,則會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
- 以前治療恐慌的症狀是使用抗焦慮藥物,也就是俗稱的鎮定劑,其成分是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簡稱為BZD or BDZ)。這一類的藥物可以治療心悸,或呼吸不順等症狀,但是藥效短、依賴性高、一天常需要多次服用。但是這類藥物最大的問題是,其療效有限,基本上是控制恐慌發作的症狀,往往病人的情況不容易得到良好的控制,常常會拖好幾年都沒有太大的進步。
-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 – 主要是控制心跳,減少心悸,往往和抗焦慮藥物併用,但可能導致暈眩、疲倦,甚至憂鬱症狀。
- 抗憂鬱藥物,主要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代表性藥物就是百憂解)– 這一類藥物一天一次、使用方便、安全性極高,沒有依賴性或成癮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其治療效果不只是症狀控制,更可以改善腦細胞的狀況,讓更多的病人可以及早治癒。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治療是讓病患對恐慌有正確的認識,如恐慌的症狀是因大腦邊緣系統部位的血清素不足所致,並非心臟病發作,不會致死;行為治療則是例如當患者對交通工具或是某些地點害怕時,經由家人或志工陪伴重返該處,慢慢瓦解病患對該處的恐懼。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恐慌症會好嗎?據臨床統計,一般在經過治療後約3成可以維持長時間不再復發。另外7成的病友容易有間歇的恐慌發作,但其中一半的病友是輕微的發作,只有2成則會出現較明顯的恐慌發作而影響生活。
若是有出現文章中所提及疑似恐慌的症狀,建議還是需盡快諮詢醫生,想治療恐慌並不難,而是要及早面對並持續治療,才更能避免復發的情形發生!
療日子延伸推薦:
恐慌症檢測一張表搞懂!別以為呼吸困難、過度換氣套紙袋吸氣就沒事了
防疫心理如何調適?「安、靜、能、繫、望」 五字幫你緩和焦慮不安
參考資料:恐慌 症的治療、並肩走過恐慌 症,我們不投降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123RF